首页|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眉山  >  眉山要闻

“健康卫士”在线的非凡24小时|致敬平凡 致敬不凡

2025年04月30日 15:55:37 来源:四川新闻网

陆晓皖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郑佳洁 摄影报道

当城市沉浸在节日的欢愉中,有一群“白衣战士”始终以手术刀为矛、以听诊器为盾,在无影灯下筑起生命的防线。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四川新闻网通过走近三位医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些平凡英雄的非凡24小时。

急诊科的“生死时速”

早晨7点45分,眉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余彪与夜班医生完成交接。8点03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推进抢救室。患者胸痛剧烈,余彪一边将双抗压在其舌下,一边指挥护士连接心电图。“ST段抬高,快送导管室!”5分钟后,患者被转运至介入手术室。家属连声道谢,他摆摆手:“抓紧时间,现在最关键。”

9点40分,一名高处坠落的建筑工人持续抽搐,余彪判断为脑出血,立即镇静、插管并护送CT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大量出血,他小跑将片子递给血管外科。

这样的节奏贯穿全天:11点,他护送主动脉夹层患者转院;下午3点,结账处妇女晕倒,他冲刺50米确诊低血糖,喂下葡萄糖水;傍晚5点50分,一名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被送来,血氧饱和度骤降至70%,余彪迅速组织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我的作息从没正常过。”余彪苦笑。急诊科平均3天一个夜班,最长连续工作16小时。长期熬夜让他神经衰弱,“回家累到睁不开眼,却总觉得电话下一秒会响。”

压力不仅来自体力透支,更源于生死抉择。2年前,一名16岁学生因暴发性心肌炎送医,救护车上还意识清醒,在担架上出现心搏骤停。心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3分钟,余彪和担架工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抬着病人奔向抢救室。抢救室内,他持续按压40分钟,除颤3次,终于抢回一线生机。“患者恢复得很好,两个月后还自己跑来找我开证明呢。”余彪笑道。

凌晨3点,抢救室的监护仪仍在鸣响,“坚持的理由很简单——当你握着患者回暖的手,看着家属眼里的光,就知道为何留在这里。”余彪说。

耳鼻喉头颈外科的“毫米级战场”

早晨7点40分,眉山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主治医师刘丹凤快步走进眉山市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病房。每周二是她的固定手术日,日程表上有4台手术,包括鼻窦炎、鼻息肉切除、鼻腔肿瘤切除以及高选择性翼管神经阻断术。她快速翻看手术患者的术前报告,重点核对凝血功能、影像检查结果和过敏史。“术前准备必须万无一失,尤其是鼻腔肿瘤这类复杂手术。”她说道。

8点交班会上,她汇总了科室患者的夜间情况:一名术后老人血压波动较大,需每小时监测;一名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出现低热,需调整退烧药剂量;还有两例夜间急诊患者,分别是鱼刺卡喉和突发性耳聋,需白天跟进处理。

9点40分,第一台手术开始。患者是一名慢性鼻窦炎患者,因长期鼻塞严重影响睡眠。手术室内,刘丹凤手持鼻内镜,在狭窄的鼻腔内精准清除病变组织。“鼻部解剖结构复杂,稍有不慎可能损伤邻近血管或神经。”她解释道。中午12点,手术室的盒饭被放在走廊长椅上,但她正在进行一台鼻腔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的气道已被肿瘤压迫大半,麻醉团队全程严阵以待。直到下午3点,她才匆匆吃了几口冷掉的饭菜。

傍晚5点,最后一台高选择性翼管神经阻断术结束。这类手术用于治疗严重过敏性鼻炎,需在鼻内镜下精准定位神经分支。刘丹凤仔细检查患者术后状态,确认无出血和神经损伤后,又匆匆赶往夜间门诊。

17点30分,过敏性鼻炎专科门诊开启。候诊区坐满了学生和上班族,多数人因白天无法请假选择夜间就诊。“打喷嚏、鼻痒、鼻塞超过一个月,建议做过敏原筛查。”她一边为患者做鼻内镜检查,一边解释治疗方案。当晚,她接诊了15名患者,包括3例需要耳内镜检查的中耳炎患者和1例疑似鼻咽癌的紧急转诊病例。

“夜间门诊到8点是常态,但能让患者少请一天假,少耽误一份工,就值了。”晚上8点,她整理完病历,关上了诊室的灯。

ICU的“生命体征交响曲”

节假日期间,ICU的病床几乎全满。眉山市人民医院ICU主治医师朱琪所在的科室收治的多是呼吸衰竭、严重感染或重伤的患者。这里每张病床旁都围满仪器,护士每半小时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医生每天要处理几十项紧急状况。“像走钢丝,一个小波动都可能致命。”朱琪这样形容ICU的工作。

早晨7点30分,朱琪快步走进ICU。她拿起夜班的检验报告:一位感染性休克患者体内缺氧指标突然恶化,另一名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氧值跌至危险线。“先给呼吸衰竭的患者调高氧气浓度,再加一点呼吸压力。”她一边说,一边戴上听诊器检查患者肺部杂音。

下午2点,急诊科送来一名车祸重伤的年轻人。患者内脏出血,血压骤降到危险值,朱琪带着团队冲上前:扎深静脉输液管输血、注射升压药、联系外科准备手术……“血压回来了!”三小时后,患者终于脱离危险,她这才发现自己后背全被汗水浸透。

ICU夜班是24小时制。深夜11点,朱琪还在写病历。当天她调整了8名患者的治疗方案,处理了4次突发险情。在ICU工作使朱琪练就了“秒醒”技能,“手机从不静音,哪怕凌晨接到电话,也能立刻清醒处理。”她笑道。

在这个劳动节,三位医生的故事折射出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的群像。当最后一台手术的灯光熄灭,这些健康卫士又默默走向下一个待命的黎明。正如刘丹凤朋友圈所写:窗里的光或许微弱,但汇聚起来,就是照亮生命的长灯。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步履匆匆;没有节日烟火,只有监护仪的荧光。但正是这24小时的坚守,让生命的微光永不熄灭。

编辑:宋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