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皖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李田
在三苏祠的青砖黛瓦间,在东坡故里的烟火街巷里,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警服的朴素身影——她步履匆匆,目光温柔却坚定,恰似三月枝头初绽的木兰,在“三八”节前夕的暖阳中,以柔韧之姿将喧嚣与纷扰隔绝于这座千年文化殿堂之外。她是眉山市东坡区公安局苏祠派出所社区民警刘春梅,用十二载的默默坚守,诠释着“守护”二字最朴实的定义。
![]() |
守护文化根脉:她是三苏祠的“活地图”
“守,是坚守;护,是保护。”刘春梅认为,三苏祠不仅是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更是眉山的精神地标。作为景区“守护者”,她每日清晨便穿梭于古木回廊间,劝阻触碰文物的游客、调解突发纠纷、帮助走散孩童寻亲……
![]() |
去年深秋,一位白发大爷执意要坐在文物石凳上歇脚,梗着脖子嚷嚷道:“一把破石头凳子,坐一下能咋的?”刘春梅小跑上前,扶住老人胳膊轻声说:“叔,您看这凳子上的雕花,是工匠一刀刀刻的。苏轼小时候说不定也在这儿背过书呢!”见老人愣神,她又指着远处石碑上的刻字道:“‘一门父子三词客’——咱们今天坐塌了,后人连这词都无处可寻了。”大爷赧然起身,临走时悄悄对她说:“闺女,你说得在理。”
![]() |
“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苏轼的生平故事?”“我想看三苏父子的字画,请问往哪里走?”这些询问是刘春梅日常工作中最常听见的话语。同事常常笑称刘春梅为三苏祠“活地图”,只因她对苏轼诗词信手拈来,甚至能背诵200余首名词名句。这份底气,源于她私下苦学三苏文化,“只有懂它,才能守好它。”
守护烟火人间:她是老街巷的“贴心人”
青砖黛瓦间的文化坚守之外,刘春梅的脚步更丈量着市井街巷的温度。苏祠派出所辖区内有3200余户居民,老人孩童占了大半。商户的家长里短、学校的燃眉之急,总能在她温声细语的回应中化作安心。
![]() |
苏祠中学化学实验室的硫酸备案曾让校方一筹莫展。流程复杂、审批严格,眼看教学进度要被耽误,刘春梅主动敲开了实验室的门。她对照清单逐项分类易制燃、易制爆化学品,又带着材料往返治安大队沟通协调。两个月后,备案顺利通过。“刘警官像给流程按了加速键!”苏祠中学徐主任感慨道。
![]() |
金城巷的路灯熄灭时,居民周女士的担忧成了刘春梅心头的牵挂。“孩子下晚自习要走这段黑路,哪能安心?”刘春梅连夜整理报告递交相关部门,又多次跟进施工进度。两个月后,300米巷道重现暖光。商户们惊喜发现,亮堂的街面连生意都热闹了几分,一面锦旗悄然挂上了警务室墙头。
守护城市温度:她是矛盾中的“调和者”
“低调、话少,但做事让人安心。”这是同事对她的印象。三苏祠的青砖黛瓦下,刘春梅的调解总带着春风化雨的力量。
![]() |
2019年,一场游客纠纷中,一对夫妇因老人免票证明不全与检票员激烈争执,推搡间致对方手臂脱臼。刘春梅赶到时,男子仍在高声理论,检票员疼得脸色发白。将事件双方带到警务工作室后,刘春梅先将伤者送上车就医,转身递过一杯温水安抚游客:“您孝顺父母的心我们都懂,但规矩是护着所有人的。”见对方情绪渐平,她又翻开管理条例轻声解释:“若人人都破例,三苏祠的文物怕是要被挤坏了。”最终,男子诚恳道歉并赔偿医疗费。临别时,他红着脸对刘春梅说:“您这讲理的法子,确实比吵架管用。”
守护岁月静好:她是老城巷陌的“守望树”
自2013年调入下大南街社区,刘春梅便如三苏祠的黄荆树般,将根须深深扎进这片土地。十二年寒来暑往,她熟稔每户窗前的灯火,却记不清女儿背诵千首古诗时自己缺席了多少个夜晚。
![]() |
有人问:“守着老城老巷,不嫌寂寞?”她总笑着望向祠内:“黄荆树一守千年,我才哪到哪呢。”残阳将她的影子拉长,与青砖黛瓦悄然重叠——原来最动人的守护,无需惊天动地,只需把责任熬成细水长流,让文脉在烟火人间绵延生息。(图片来源:眉山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