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撞上”非遗“守艺人”

2024-09-24 15:09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刘浩然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文庙广场,一条人头攒动小巷一隅,有一间超过60年历史的老店。店主魏治林被丹棱人亲切称为“魏谷花”,是一名卷烟零售户,更是魏记米花糖第三代传承人。虽已过不惑之年,魏治林眼神里却始终闪烁着,对这门陪伴了大半辈子古老技艺的无限热爱与执着,用时光守护着赤忱匠心,“翻炒”出了手艺人“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

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魏记米花糖传承人证书。杨雪艺摄

这份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的魏记米花糖制作技艺,于2020年被丹棱县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初结缘:“一份甜蜜”的恒久延续

20世纪60年代,魏治林的祖父怀着一颗赤忱之心,拜师学艺,

殷切叮嘱后人:“世代相传的米花糖手艺不能荒废。”

作为全手工生产线制作工坊,一把定制木铲再配以一对砂锅,一块厚实耐用的木板和锋利的道具,竹蒸笼、竹撮箕,是制作米花糖所必备,也蕴含着匠人对技艺的尊重。

魏治林(左)和妻子制作米花糖。卢洪勇摄

在一片米花香中长大的魏治林,从小跟随祖父辈,当起小学徒,刻苦钻研,不曾懈怠。

从精心挑选颗颗新鲜糯米,到经过泡、蒸、揉、晒、干、爆、炒等十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阴米,板油熬制猪油,发麦芽做糖,现熬现用,最后再手工压制切割。

手工米花糖最大的特色——表面平整紧凑,色泽纯净洁白,微泛细腻光泽,口感醇厚,不砂不化。尤其是刚出炉时,米香扑鼻,饱满丰润,咬上一口,软糯香甜。

耳濡目染下,魏治林逐渐掌握制作手法、技艺门道,虽然制作过程极其考验耐心、毅力,但他始终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在魏治林看来,米花糖制作技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益于数百年来制作技艺的传承,而流传下来的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每一名工艺者不懈追求的工匠精神。

恰如他妻子所言,“很多顾客都是吃过一次,又再来,还主动推广,现在他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做米花糖,就算不吃饭都可以!” 

再圈粉:“一腔赤诚”的匠心坚守

米花糖遭遇了现代化的“水土不服”,快节奏生活方式以及各式各样食品的冲击,生意急剧下降,难以支撑家庭开支。

35岁的魏治林在朋友的建议下,申请办理了烟草零售许可证,增加了烟酒、副食品等商品。

“刚开始不太会打理店面,还好有烟草客户经理王茂琼耐心教我,手把手指导卷烟陈列、营销技巧,现在也算游刃有余、舒心不少。”魏治林两口子总是笑容满面、以诚待人,街坊四邻、过往行人都乐意到店里采买。

烟草客户经理王茂琼驻店指导。杨雪艺摄

2013年,魏治林正式从父亲手中接手米花糖生意,扛起“传承大旗”。

制作米花糖从早上5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一天需手工熬制板油25-30公斤,制作阴米50-100公斤。遇到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销售高峰期,夫妻俩凌晨3点就得起床干活。

每道工序对湿度、油温、时间、火候还有不同把控要求,每样都是细致活儿,不能为了挣快钱,砸了非遗技艺口碑。

“主打一个放心!”魏治林秉持家训,始终如一。正是带着这样一份赤诚之心与执着之情,经营着店铺,完成每一份米花糖制作,实实在在戳中了大家的“心窝”。  

小店的稳定增收,让魏治林在坚定不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道路上有了底气与信心,是解决魏治林一家生计、支撑米花糖传承的“窗口”。

乘东风:“一种技艺”的活态传承

传统行业遇到新兴市场,守正更需创新。

手工技艺上的考究,以最纯粹的味道留住顾客,而创新才能吸引更多客户源。

王茂琼上门协助指导卷烟经营时,总会提出“好点子”。

魏治林反复琢磨,改良“配方”——在炒米糖基础上将制作工艺进行改良,加入上等桃仁、花生、芝麻等辅料,在升级食材的同时,选用添加低聚果糖、木糖醇、红糖,低糖少油无添加的新品。

切割米花糖。杨雪艺摄

包装新鲜出炉米花糖。杨雪艺摄

此外,魏治林精心设计包装,融合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增添“看点”和“卖点”,让更多顾客品非遗美食之“质”,感受中华文化之“韵”。

“赶上了鼓励传承非遗的美好时代,我还要学习用新媒体方式,接住这波‘流量’,给非遗注入新活力,持续‘上新’,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  

这是魏治林一直以来的心愿与目标。

2023年4月,魏记米花糖店被授予丹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称号。

“匠心在于细节,魏记米花糖变的是健康为先的匠心理念,不变的是经典风味传承,根植中华优秀文化的‘根’与‘魂’,传承一方技艺,传播一脉文化!”“守艺人”魏治林以创新之心赓续传承之道,对于这份“甜蜜”的传承,有着自己的领悟,更有着自己的行动。(图文由眉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杨雪艺 卢洪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