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大化镇紧盯“三量” 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2023-08-29 16:19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荞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近年来,仁寿县大化镇始终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深植“靠前化解、源头治理、关口把控”工作理念,通过建立“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2020年该模式运行以来,全镇矛盾纠纷量和案件发案数持续低位运行,全镇呈现出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安宁的良好态势。

一、做优“三大”,靠前化解减“存量”。

一是建优大平安阵地。镇党委专题研究推动矛盾纠纷靠前化解,将矛调中心与综治中心、便民中心一体化打造,整合综治、网格、12345政务投诉举报等平台功能,设置纠纷化解、信访办理、法律服务“3大窗口”,对群众所有申请事项、反映诉求一窗受理、分流办理,着力破解群众诉求无门难题,防止矛盾上行外溢。二是配优大化解力量。强化镇党委书记包联推动、11名党政班子成员包案接访、镇矛调中心统筹调度,实行“4+N”入驻模式,综治、网格、司法、信访常驻,其他部门按照“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要求按需入驻。采取“招、派、聘、请”方式,组建专职调解、专业调解、巾帼志愿、“五老”服务、党员先锋5支调解队伍,实行调解跟着矛盾走,前移调解关口,助推矛盾纠纷化解由“单兵作战”变“联合作战”,着力破解资源分散难题。三是创优大融合机制。创新“三三调解”“四个当天”工作制度,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建立情感婚恋纠纷、“三失三气人员”、涉众型矛盾纠纷“三必查三必报”机制,实行一站受理全科“接诊”、分流交办精准“分诊”、溯源化解专家“坐诊”、联合办理集中“会诊”、回访督办定期“复诊”的“五诊”融合工作法,攻坚化解了喜鹊寺水库征地拆迁、劳动村垃圾处理场、瀑电移民安置等遗留矛盾纠纷30余件,着力破解调解低效难题。

二、融入“三治”,源头治理控“增量”。

一是德治教化育心。以创建“文化家园”为载体,在集中安置区举办“文明实践讲堂”“法治文化讲堂”,创立家风堂,公开评选“孝亲敬老模范”“最美老人”、最美庭院,选树“身边好人”80余人,将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小品、快板等形式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示,大力培育“草根”“民星”,引导群众向上向善,礼遇道德模范,蕴造淳朴民风。二是自治强基固本。探索“大走访+小网格+微治理”新模式,以沟、湾、片、坳为块状划分小网格,组建“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 “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吸纳乡贤名人、致富能手等社会人士为“小网格长”和调解员,参与辖区事务管理,包干负责本网格矛盾纠纷走访摸排、调处化解,重点对有扬言报复社会、易肇事肇祸、家庭邻里关系长期紧张等人员实行每日巡、即时报。新模式试行以来共摸排、调解矛盾纠纷150件,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三是法治智治保障。建立完善村规民约,聘请律师驻村,为征地拆迁、撂荒地整治等重点工作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60余次;开设流动法庭,强化诉非衔接,化解矛盾纠纷,创建“无讼社区”。治安巡防常态长效,聚焦菜市场、广场、小区院坝等人员密集场所,创新“1+3+N”网上技战法,通过视频自动巡航、智能分析功能,对发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及时指挥调度开展处置,实现治安风险隐患迅捷高效化解,提升群众安全感。

三、立足“三效”,关口把控防“变量”。

一是立足高效,把牢“网上+网下”办理关。依托“智治陵州”平台,将群众来信、来访、网上投诉等全部纳入自研矛调系统,变“群众路上跑”为“数据网上跑”。流动法庭按需组织当事人“远程调解、云端庭审”,真正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二是立足实效,把牢“专业+联动”化解关。立足辖区矛盾纠纷转型实际,打造“光明”个人调解室,法官、检察官定期开展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宣传,推动涉诉纠纷妥善化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镇党委每月对辖区司法案件、重大复杂疑难矛盾风险开展定性、定量、定级分析,集中精力“挂号”攻坚,化解复杂、疑难矛盾纠纷21件。三是立足长效,把牢“回访+普法”治理关。坚持跟踪回访制度,定期对调解协议履行情况开展定期回访和满意度评价,有效防止“纸面调解”。深入实施“7+3”普法宣传模式,坚持纠纷化解靠法,全过程宣传《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相关法律法规,靶向普法宣传60余场次,以案释法,把法律硬道理变为家常话,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让“信法不信访”成为新常态。(供稿:仁寿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