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为践行“教康结合”理念,促进教育与康复的有机融合,本学期,眉山市东坡区特殊教育学校依托省级课题《感统训练在智障儿童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科学评估智障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了把感统训练融入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工作。
![]() |
课前研讨,确定实践方向
9月5日,课题组成员在校长何兆芳的领导下,召开了本学期第一次课题研讨会。会议将感统与学科的融合教学实践作为本阶段的课题研究中心工作,并确定以生活语文为第一个实践学科,以培智三年级为实践班级。同时,会议根据培智三年级上册生活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培养目标,设计了能促进学生相应能力发展的感统活动。
9月9日,为切实推进融合教学实践工作,促进感统训练与学科教学的高效结合,课题组再次开展研讨会议。研究设计了“东坡区特校感统与学科融合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模板,确定以培智三年级上册生活语文第二课《课外活动真丰富》第一课时为实践研究课,并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研究设计了感统训练的内容和目标,确定了感统活动在教学环节中的融入点。
![]() |
课中实践,观察课堂实况
9月15日,感统与学科融合教学的第一堂实践课《课外活动真丰富》在培智三年级教室进行,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观摩和研讨。语文冯毓瑶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将“听词语、做动作”的感统训练活动作为课前游戏。通过“听词语”,让学生用耳朵倾听并理解听的内容,训练学生的听觉与注意力;通过“做动作”,训练学生本体、前庭和控制身体的能力,同时强化了对词语的认知,提高了学生听动反应能力,并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熟悉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此外,在课中学习、课后练习中,冯老师设计了用筷子夹字卡、两手并用拖图片的游戏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手部运动的精细动作,又强化了学生手眼协调的技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9月27日,生活语文(三上)第三课《课间安全》实践课堂开课。课上,老师带领学生给生字宝宝找朋友,老师将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找出“出”和“不”的朋友,再将其卡片贴在生字后面。学生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找到生字卡片、手眼并用将卡片贴在黑板上、用口读出组成的词语等一系列活动,训练了视觉、触觉、言语表达等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得到功能康复和补偿。
![]() |
课后反思,实时改进教学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解决问题。每一节感统与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课后,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及时进行思想碰撞。授课教师提出在课前准备、课中实践遇到的实际问题,课题组就“如何在融入感统训练的同时,依旧将重点放在课文教学上”“如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完成感统与教学的双重目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交流,进一步促进了课题组成员对感统训练融入学科教学课堂实践的深入思考。
![]() |
近来,课题组始终致力于将课题研究工作落地落实,将循证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研究的范式。在前期工作中,课题组调查了低段智障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现状,掌握了学科教师的康复技能水平,两者是设计感统与学科融合教学路径的依据。最终,东坡区特校将前期研究成果形成本课题的阶段研究报告,荣获了四川省教育科研课题2022年度阶段成果三等奖!(供稿:眉山市东坡区特殊教育学校 徐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