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眉山  >  眉山区县  >  东坡
东坡区三苏村:20余年撂荒土 集体开垦变耕地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2-05-31 16:49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近日,走进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三苏村,来自全村的150多名党员群众正在进行义务投工劳动,挥锄翻挖整地,清拣地里石头,现场一片繁忙。目睹着20多年的撂荒土变成了可耕地,村党委书记刘万甫欣慰地感叹,“一下子就增加集体耕地16亩,按照农耕文化示范园打造思路,全用于种植各类粮经作物,何愁村集体经济收入缺少来源。”

传说苏东坡出生地的三苏村,地处僻远丘区的凤凰山。据刘万甫介绍,在第6村民小组辖区,原有一片小河沟环绕的16亩耕地,八十年代初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这片地共划分给了18户农户种植,面积最大的1亩多,最少的仅有0.05亩。由于零碎耕种,各自面积偏少,加上个别农户嫌距离较远,种植过程中不很“用心”,以致作物实际收益不高,个别地块处于可种可不种的状态。尤其是2002年遭受“7.28”洪涝灾害以后,地表土壤经过洪水冲刷,露出的大小石头遍布地面。从此以后,16亩耕地全部荒芜,没有农户再愿意耕种。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地面不仅长满芦苇和杂草,而且成了钉螺孳生繁衍的地方,让村两委感到很困扰。刘万甫说,“过去村上为了除草灭螺,每年投入的人工钱就有1万元左右。撂荒地变成了‘倒贴地’,转眼就过去近20余年。”

撂荒地变聚宝盆,机会发生在今年。三苏村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各级有关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文件和部署要求中,着力把整治该片撂荒地作为扩粮增收的突破口。村两委经过仔细谋划,召集村民协商,达成一致的做法是,按照18户农户实际土地面积的大小,采取每亩付500元租金的方式,确定16亩撂荒地由村上统一租用经营,以创办农耕文化示范园发展集体经济。

按照复耕整治方案,工程从4月下旬展开,前期经过2台挖掘机连续施工,在初步完成挖高填低、翻土堆箱,达到初步成型的基础上,随即从5月19日开始,该村进一步把土地的翻挖平整、石块清拣的整理任务,根据划定地段分解落实到11个村民小组,并结合党群活动日等活动的开展,动员全村党员、干部率先带头,青年志愿者和村民自愿参加,掀起义务投工投劳恢复耕地的热潮。

连日来,全村每天到工地参加土地复耕义务劳动的党员干部、群众都有几十上百人,最多的5月25日达到了150多人。“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连续奋战,目前共已投工400余个,预计全面完成整治复耕任务,还将投工200余个。”刘万甫坦言。

借助三苏父子老家《拨股祠》地处当地的文化底蕴,村两委将把新增加的16亩耕地,集中用于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打造。除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种植达70余个农作物品种,还将就近新建100米的乡土文化长廊,通过收展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并融入三苏老家文化,既可为学校提供农业课堂基地,又可供学生和游人观赏、打卡、拍照、体验、采收,进而发挥新增耕地效应,使之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对此该与村两委思路清晰,信心满满。(供稿:东坡区委宣传部 陶广汉 刘矜 王朝章)

相关新闻
编辑: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