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杨海琳 李田)在眉山市青神县高台镇安家坝社区,有这样一个人,他天生患有小儿麻痹症,却依然选择坚强面对生活的人。
“我常常忘记自己是残疾人,在我看来,敢拼敢搏,人人都可以成为命运的主宰者”。这是来自59岁王正华用自己的奋斗故事,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 |
从“我不行”到“我有自己的专长”
因天生残疾,王正华上完了初中就没能读高中;村上集体生产挣工分,别人一天5分工,他却只能算3分工,回忆着自己遭受的嘲讽和不公,王正华眼里闪着几分热泪。
“那时我真的怀疑自己不行,但如果我真的放弃了自己,那生命又有什么意义”。他告诫自己不向命运低头,终会有重生的那一天。
迎着光走,就不会有黑暗。1978年王正华开始学理发,1981年开上了理发店,从开始上交营业税到后来残疾人创业免税,靠着理发这门手艺,享受着党和国家带来的好政策,王正华逐渐成家立业,并考取了四川省劳动部颁发的高级美发师职称,带出徒弟60余人。
1990年,王正华的第二家店——副食店开门营业了。有了理发店,为啥要开副食店?对于这个问题,王正华说:“来我们这儿理发的人很多,有时候客人忘了带烟,说买包烟都要去其他地方才能买到。我这个位置处于交叉口,有天然地理优势。”
走进王正华的副食店,琳琅的商品,整洁的陈列,与处于货架中心位置的“卷烟零售户党员示范店”交相辉映,让人禁不住赞美和感叹。
“这一切都要感谢烟草公司,是他们给予了我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撑。”王正华激动地说,“吴经理人特别的好,每次来到店里,总是忙前忙后,指导我陈列,为我提供经营分析;小徐也是,每次来我店里都要给我讲防调包、防假货的知识,还帮我更换许可证,让我没跑一次腿”。
如今,“两个店铺”的经营蒸蒸日上,王正华也过上了“好日子”。
![]() |
从“不被认可”到“满墙荣誉”
当记者第一次走进王正华的家,一整面墙的荣誉证书让人非常震撼。而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有一段弥足珍贵的故事。
1996年,王正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想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不被认可,可万万没想到,一次性通过,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同年,评选河坝子乡的人大代表时,他以最高票数获选。
“我不是不被认可,是我认为自己有残疾才不被认可”。但通过这两件事,王正华有了自信,想着自己一定要为社会做点什么。
1999年,考虑到河坝子乡的农田用水问题,王正华在家人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拿出家里8000元积蓄,修建水渠。村里镇上有残疾人没房子住,王正华就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最终在青神县人大、政协的关心和努力下,推动了全市残疾人的危房改造。镇上村里的父老乡亲哪个家里不赡养老人,王正华便开始了自己“厚脸皮”的做法,天天上门敲窗户,直到解决老人的吃住问题才肯罢休。年轻小伙伴充沛的精力、硬汉的作风,有村民“戏谑”的称他为“华仔”。
![]() |
从“服务一人”到“服务全村”
一直以来,针对卷烟残疾零售户的帮扶,眉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从未停歇,先后通过 “党建+队伍”、“党建+业务”、“党建+课题”等党建服务品牌建设,从“一人”到“一户”,“一户”到“一村”,不断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骨干力量,深入一线、深入村社,为残疾零售户针对性提供上门服务、上门指导等“零距离”帮扶。
尤其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全市行业更是大力以“我为基层服好务”“我与客户共成长”等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党史故事宣讲、普法宣传、消费扶贫和零售户店铺老旧线路维护改造等办实事活动,在服务残疾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他们“反哺”社会的能力。(眉山市烟草专卖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