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眉山2月12日讯 忙完了一天工作的任德全洗漱好躺在床上,这时已经夜深人静时,夜风吹来,树影婆娑,蟋蟀的鸣声在他的耳边响起,起起伏伏,时断时续,略带颤音的鸣叫勾起了他淡淡的思乡之情。他起身凭窗凝眸,想起了中午和女儿视频的画面,他隔着手机屏幕问女儿想不想爸爸,女儿转过头,一脸倔强地说:“不想爸爸”!那一刻,他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但他无怨无悔:“等女儿长大了,我会告诉她,爸爸在做一件非常值得她骄傲的事,她一定会理解爸爸的。”
2018年1月,眉山市中医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任德全、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谭钧城奔赴受援单位合江县中医医院开展为期1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麻醉小分队
3月的一天,小队的任德全带领麻醉科、超声科等科室医务人员为一名患者实施了医院首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手术过程中任德全进行超声精准引导、穿刺留置导管、持续给药,术后连接镇痛泵进行止痛。在此之前,医院一直开展传统臂丛神经阻滞,但由于传统麻醉方法过程中麻醉药物不能精确注射在理想位置,导致麻醉药物不能分布浸润到神经组织,效果欠佳。而盲穿极有可能损伤神经、血管,严重者可出现气胸。这问题一直困扰着麻醉医师及临床医师。任德全来院后,大力开展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麻醉,他利用超声技术对神经组织进行精确定位与引导,既提高了操作成功率和麻醉质量,又缩短了药物起效时间和降低了局麻药用量。
术后,他组织全院临床医师开展了数次知识培训和手术示教。他谈道:“此类麻醉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进针时必须观察到穿刺针,探头轻微的移动或成角,都能使成像显著改变。操作人员必须对超声的彩色血流指示、图像放大、聚焦及图像保存技术非常熟悉。所以,开展此类手术,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和指导。”
此项技术在合江县中医医院尚属首次应用,这一麻醉技术的成功实施,标志医院麻醉技术进入了可视化新领域。此外,他还在全院大力推广和实施了神经阻滞麻醉下小针刀、手法松解术等多项手术。
神经外科小分队
小队的谭钧城在神经外科领域也开展了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和经皮气管切开术。为临床开辟了新的治疗思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迅速遏制疾病恶化。
因结核性脑膜炎入院的杨林,今年42岁,因频繁的腰穿,他实在是痛苦万分,谭钧城来院后,为他实施了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技术。杨林说道:“自从谭老师为我引流后,我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多了,以前实在太痛苦了。”
谭钧城说道:“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就是抗结核、激素、降颅压及腰穿鞘内注药,但频繁的腰穿,患者实在无法承受。而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技术除了减轻患者颅内压带来的不适,还可以减少脑积水、脑疝发生率,并通过减少甚至停用大量高渗脱水药物来保护患者肾功能,为后续长期的抗结核化疗提供基础,减轻患者愈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打开微创技术新局面
传统的气管切开术在合江县中医医院已经熟练开展,但因为切口大、创伤大、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加重患者缺氧等缺点,对呼吸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并不是一个最佳的手术方法。谭钧城率先在医院为一名患者实施经皮气管切开术,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能迅速有效建立人工气道的气管切开方法,此操作方法安全、简便、快速,创伤小,出血少、愈合好、护理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在ICU的人工气道建立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他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多次培训和手术示教,目前临床科室大多数医务人员均能够独立完成此项手术。此外,他还协助临床科室开展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脑干血肿清除术、甲状舌骨囊肿切除术等手术。
“沉甸甸”的锦旗
在工作期间谭钧城成功抢救了一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当时患者病情十分严重,需要立即手术,他用了十二分的专注来与“死神”进行较量,手术成功了,他也瘫软在了手术间的地上。事后患者家属一个劲儿的述说着感激之情,并送上了一面“沉甸甸”的锦旗,谭钧城告诉大家,这是他对口支援收到的第一份锦旗,是难忘的礼物,承载着合江县人民的信任和感激,他一定好好保存,这是他职业生涯里,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地的老百姓也从陌生到熟悉,最后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眉山中医医院的每一名援建医务人员。一句谢谢承载着多少患者无以言表的心情,承载着多少对口支援医护工作者的欣慰。对口支援小队结合合江县中医医院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协助受援医院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术和经皮气管切开术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逐渐打开了医院外科新局面。
【后 记】2018年对口支援小队走过了景色原始壮丽的小金县,走过了古朴风情的茂县,走过了“荔枝之乡”合江县,他们工作的敬业奉献,点点滴滴,谱写出一首首藏羌汉民族情、中医兄弟情。2019年,眉山市中医医院新一批的对口支援小队已经到岗就位,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点滴之愿,汇聚成浩瀚的滚滚洪流,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