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眉山9月25日讯(刘强 文/图)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凭借着自己对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的无尽热爱,他用自己的双手辛勤耕作;凭着一腔矢志不渝的信念和热情,他把自己的理想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作为家庭里的“顶梁柱”,他为人诚实,善良淳朴;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通过市政协、县政协、县人社局的帮扶及自身的努力,成为龙鹄村生态土鸡养殖专业户,目前已经成功脱贫致富,他就是故事的主角——黄成海。
![]() |
黄成海,男,今年68岁,小学文化,家住丹棱镇龙鹄村3组,全家4口人,有耕地4.8亩,主要种植春见、青见、玉米等农作物。由于他和妻子方仕秀都患有长期慢性病,一直依靠药物治疗,医药费用开支较大,家里的生活日渐走上了下坡道,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
因自己身体不好,加之年事已高,外出务工总被人嫌没劳动力,在家发展又没合适的门路,面对生活的贫困,黄成海常常为生活发愁。恰逢近年来,脱贫攻坚行动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就像一股暖人的春风,刮进了全县贫困户的心里。县人社局作为龙鹄村的帮扶单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要抓手,采取产业帮扶、医疗保障、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易地搬迁、低保兜底等措施,引领贫困户谋发展、见成效,促进实现脱贫致富奔康。
![]() |
黄成海的妻子正在喂养即将出栏的生态鸡
“县人社局的联系户干部根据我家地理条件,认为适合养鸡,给我送来200只鸡苗,给我指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积极协调帮扶力量为我提供技术指导,让我们家对将来的生活有信心了”黄成海如是说。他没有想到,在电视里看到全省在开展脱贫攻坚大行动,“联系单位同联系村结对帮扶,脱贫致富”、“联系干部帮助贫困户致富”的等等行动会和自己扯上关系,并且使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为了将最困难的群众列入到帮扶计划中,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调查摸底,最终确定了一部分特别需要帮扶的困难户,黄成海家也因为家境贫困而被列在帮扶计划之中。
脱贫攻坚行动开始后,县人社局城乡居保中心主任刘玉作为黄成海的联系户干部,第一时间在“向导”第一书记罗燕的带领下来到了他的家中,与联系户黄成海结对子、交朋友、找路子,在询问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发现经济来源单一,缺乏劳动力,种植结构粗放,发展资金缺乏成为了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想脱贫致富,首先还是得从产业上想办法。当时,县上出台了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户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黄成海之前也想过,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也就打消了念头。联系户干部刘玉在知道了这一情况后就鼓励他大胆干,不但在生活物资上及时进行帮扶,并帮助带去了200只鸡苗,告诉他:“发展生态土鸡养殖这条路可行,销路我们积极帮你联系,如果亏了就算我们的”。为坚定黄成海对生态鸡养殖的信心,县人社局的联系干部还经常请县上农业局、畜牧局的技术员来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更加坚定了黄成海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
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要养好生态鸡,关键在于管理。除了虚心请教技术人员,黄成海平时经常在圈养生态鸡的竹林里转悠,看土鸡的长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不管是喂食,还是用药防病,每个细节都不放松,通过不懈努力,近2年养殖的生态土鸡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病疫,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因管理不当而大面积死亡现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从认准了这个致富路子以后,黄成海夫妇把辛劳和汗水都投在了发展生态土鸡养殖上。不管是寒风刺骨还是烈日当头,都在圈养生态鸡的竹林里,总能看到夫妇俩在竹林里的身影,通过大半年的辛勤劳动,圈养的生态土鸡基本长成,市政协、县人社局的干部们为能帮助黄成海挣到“第一桶金”,积极联系买家,以22元一斤的标准进行全部收购。同时,第一时间将这好消息告诉了他,夫妇俩仔细一算家里差不多200只鸡,粗略一算可以卖到2至3万元,这对当前贫困的家庭来讲可以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高兴得差点合不拢嘴。
黄成海用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在养殖生态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种植经验,提高种植效益。仅去年一年,他家仅靠生态鸡养殖就获纯利近2万元,黄成海高兴地算着帐:“这200只鸡不到,纯收入却能达到10000元左右,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啊!”有了收入上的改观,加上县人社局联系户干部的支持,他更加坚定了发展生态鸡养殖来脱贫致富的信心。黄成海说:“正是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行动的春风让我们家踏上了脱贫致富路,我还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