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新闻网眉山4月5日讯(余志强 钟育贞 图/文)怎样办好“祖辈学堂”与“道德讲堂”,这是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关工委在今年清明节放假上班后的第一天,组织乡土“五老”二十余人,在镇关工委会议室畅所欲言、座谈讨论的话题。自2014年以来,镇关工委所办的“祖辈学堂”、“道德讲堂”举办“两堂”达30多期,参加听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兄弟、留守学生达1500多人次,有效开启了隔代教育心灵上的一扇窗。
该镇地处眉山市东坡区岷江河东,全镇辖10个村,一个社区,三万五千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劳动力的百分之八十,留守儿童有一千多人。然而在新形势下,这些留守儿童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要零花钱玩电子游戏,上网,隔代教育问题非常严重,更为头痛的是上网游戏夜不归宿,不思进取成绩差,不求进步思想懒,这些愁坏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对这年近七旬的镇关工委执行主任刘克超忧心忡忡,通过什么方式来开启隔代教育心灵之窗?那就以“祖辈学堂”“道德讲堂”来搭桥吧。他的想法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于是镇上将文化站会议室作为关工委教室,以村关工委为纽带,请专家学者和乡土“五老”给祖辈们讲课。2014年3月15日这一天,“两堂”开学典礼举行,五十多位祖辈齐刷刷地来到镇关工委课堂,听取了老模范、八十多岁的余德槐老师讲家庭道德、家庭美德。
这堂课后,刘克超及时作了总结,既要请外来专家授课,还要发挥好本地乡土“五老”的作用,这样授课方式才灵活,课堂才形式多样。于是,在崇礼镇韩宾村首先开课,韩宾村关工委秘书长杨文君,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家庭教育、家教家风对子女的影响。听课的30多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村组干部,啧啧称赞。这些年来,关工委做到了每季度开课两次,授课时间选在农闲季节和节假日,避免与农村的生产生活发生矛盾和冲突,每堂课一小时左右,课后询问收获以及听者对授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听课者交流,收集听课者的收获和建议,使讲课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听后有启发性,有收获,让祖辈们相互沟通,提升道德情操。
岷江村的单亲孩子张某,三岁就跟着奶奶生活,爸爸一直在外打工,挣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张某从小缺失母爱,心里一直阴霾不散,奶奶到祖辈学堂学习后受到启发,回去后又叫儿子和孙子张某一起参加学习。一家人通过学习,懂得了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如何改变态度,并立即行动,父亲和奶奶经常挤出时间带着孩子开展亲子活动,教孩子多从快乐入手,积极学习,经过努力,张某心态一天天好转,从自卑到自信,从自闭到开朗,从淘气到孝顺,从差生到优生,去年顺利考上东坡二中。
韩宾村陈大爷的孙子是个电脑高手,电脑上打游戏经常满分,然而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爷爷奶奶看着心急又无能为力,孩子的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不在身边,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前年,陈大爷听说镇上开办了祖辈学堂,立即来到祖辈学堂听课,课后又专门咨询了来自东坡区青少年咨询中心的余德槐老师,后来又带孩子到镇关工委找执行主任。刘主任再次向他们讲解了青少年如何健康上网和上网与学习的关系,还送了小陈一本《青少年健康上网》的书籍,去年小陈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进步。今年元月份,他爸爸妈妈回家过年还专门到镇关工委来表示感谢。
2016年11月20日上午十一点,道德讲堂到了大家提问阶段,崇礼镇安置E区的石某某的小女儿26岁,还没谈男朋友,父母非常纠结,家里经常为此事闹矛盾,不和谐。母亲听了老师讲课,很有感触,当即询问,子女大龄未婚也不谈恋爱,做父母的该咋办?老师从社会、家庭、心灵各方面给他和在场的所有人当众做了解答,石某某找到了症结在哪里,回家后改变了对女儿做工作的态度和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女儿思想改变了,态度改变了,对长辈关心不再抵触了,母女间交流畅通了,整个家庭和谐了,据说已找到男朋友了。
该镇通过近年来办“祖辈学堂”、“道德讲堂”,打开了民间教育的一扇窗,为家庭教育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支撑和帮助,为社会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这些担负讲课重任的“五老”们纷纷提出了下一步办好“两堂”的意见和建议。韩宾村的杨文君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下一步我们“祖辈学堂”、“道德讲堂”要落脚到“老的要有爱心、小的要有孝心”,实现老人与未成年人心与心的沟通。镇关工委执行主任刘克超谈到:我们今年两个“讲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大德融入到家教家风中,更好地开启隔代教育的“心灵之窗”。